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眉山观察 谭笑非 川观新闻记者 樊邦平
做志愿服务一天,很容易,但要坚持12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三苏故里眉山,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放弃自己的事业,将全部精力用在了志愿服务工作中来,这一做就是12年。
她叫李俊英,从事专职志愿服务12年以来,她无偿服务时间超过了一万小时,开展的各类关爱志愿服务活动超过了一千次,让直接受益的人数达到了48500余人次,因为这份“不断电”的大爱精神,她也被眉山人亲切地称为“李妈妈”。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启动了“追光2021·天府人物”推介活动,眉山市东坡区委宣传部推荐李俊英参选,她的故事也走进了大众视野。
人物名片

李俊英,女,58岁,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妇联常委,眉山市妇联兼职副主席,眉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眉山市人民调解专家,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会长。
从事专职志愿服务12年来,她筹办了《李妈妈课堂》,积极开展了矛盾调解,公益宣传,助学助困,助残助老等活动,计直接惠及的人次达到48500余次,间接受益者不计其数。

志愿服务12年,李俊英也获得赞誉无数,其先后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志愿者” 和“四川好人”。

人物故事
从家庭低谷期走出 心怀感恩之心的她带着丈夫女儿奔赴志愿者之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李俊英的心灵备受震撼,看着前赴后继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的军民,李俊英的内心第一次被人间大爱的力量强烈地冲击到了,彼时的她诞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去援助灾区。
但因为当时眉山没有专门的志愿者团队,个人不允许去,李俊英的愿望没能实现,但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念头却已在彼时生根发芽。
2009年初,李俊英的丈夫突然出现耳鸣、鼻内出血情况,经医院多方检查,确诊为鼻炎癌。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战胜了癌症,女儿也在充满生机和爱的氛围里健康茁壮成长。
从家庭的低谷期走出,李俊英收获了许多感动,更加体会到了真情的可贵。2010年7月,来自全家的支持让李俊英放下顾虑,重拾初心她如愿成为全市首位专职志愿者,并带动丈夫和女儿也加入了光荣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工作,是一项以付出为主的事业,不仅工作繁杂辛苦,而且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会倒贴,但即便这样,李俊英也没有任何抱怨,反而是脚踏实地,且竭尽所能地开展工作。
2011年,为了给遭遇情感困惑的人提供有益的帮助,李俊英开通了一条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李妈妈情感热线”,至今已连线1200多人次,为那些内心挣扎迷茫的求助者带去了温暖和希望。
其中,一名年轻女孩受到帮助后说的一句话令她终生难忘:“李妈妈,你真的就像妈妈一样,不,你比妈妈还亲!”
从专注一域到全面服务 她把大爱写满三苏故里
在“情感热线”取得一定成效后,为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大范围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李俊英将“眉山市李妈妈情感热线”升级成为了《李妈妈课堂》,将原有的情感咨询和心理抚慰内容扩展至了情感教育、女童安全(防性侵)教育、模范榜样事迹宣讲、善孝教育、感恩教育和公益宣传等多个领域。
为了帮助缺乏关爱、缺少温暖的偏远乡村的贫困孩子,2012年初李俊英发起成立(2017年注册)了以“力所能及雪中送炭”为宗旨的纯公益组织“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协会成立至今,她带领志愿者及爱心人士坚持助学助困,给贫困学校、贫困学生及失独残疾特殊家庭送去书籍、生活用品等各种爱心物资及爱心捐款价值上百万元,惠及约8000多人次。
其中,有一位名叫小玲的女孩,是事实孤儿,同时,爷爷、奶奶均为高度残疾,李俊英先后三十多次组织志愿者前往关爱,给她及爷爷奶奶送去各种爱心物资及爱心捐款。过年时,李俊英和志愿者还会备好食材到她家里做丰盛的午餐,和她们一起过热热闹闹的团圆年。后来小玲考上大学,李俊英带领协会成员想方设法帮她筹集到一万多元,用爱把她送进大学校园。
为了让残疾人和老人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李俊英又坚持多年组织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到敬老院看望、陪伴孤寡老人,持续关爱残疾人及特殊家庭老人;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她又开始走进机关、社区(乡村)和学校,积极开展模范榜样、孝善和感恩主题宣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李俊英又立即投入到了线上线下战疫工作中来,她线上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化解恐慌情绪,线下深入社区、街道、市场一线,认真做好各种志愿服务,服务时间超了200小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弱济困、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俊英表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未来的岁月,她将继续弘扬志愿精神,生命不息爱心不已!”
(图片据眉山市东坡区委宣传部)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