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制作黑陶罐有多种方法,这是泥条盘筑法,还有拉坯成型法等。”3月8日,在齐河县黑陶文化园乡村“复兴少年宫”内,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璇子向同学们讲述制作方法。随着讲解,祝阿镇实验小学学生王婷蕊用陶泥制作出第一件属于自己的黑陶作品,小脸因兴奋而有些泛红。

自2021年启动乡村“复兴少年宫”山东省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齐河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全县设立57个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实现乡镇全覆盖。齐河定期发布《齐河县乡村“复兴少年宫”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列支300余万元在全县实施文化先行官项目。组织各界力量参与,选拔180名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招募“五老”人员、民间艺人等,组成22支兼职辅导员队伍。开展试点以来,共有120名“五老”志愿者、225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复兴少年宫”教学和管理。

在课程设计上,按照“符合当下少年儿童成长需求、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的兴趣、让教学内容有实际意义”的建设理念,齐河培育乡村“复兴少年宫”“齐彩”特色品牌,开设“红色铸魂”“绿色环保”“白色美育”“紫色传承”“蓝色科普”“橙色暖心”“金色劳动”七彩少年课堂,达到“齐心合(河)力,童年出彩”的成效。

该项工作开展至今,像黑陶博物馆乡村“复兴少年宫”一样,齐河各乡镇的乡村“复兴少年宫”都各有特色。华店镇华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复兴少年宫”实践基地的各项娱乐设施、祝阿镇马坊社区乡村“复兴少年宫”的“面塑角”、表白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复兴少年宫”的“约读书房”、赵官镇大徐村乡村“复兴少年宫”的活动展示墙,……一宫一特色、一月一主题。
“秸秆扎刻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乡村‘复兴少年宫’活动开展,能更好地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孩子们体验非遗,在非遗中获得快乐,非常有意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会客厅,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云廷臻说道。
日前,齐河县晏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了“点亮微心愿”的志愿服务活动。前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收集特需关爱儿童“微心愿”60个,动员爱心企业、志愿者到现场认领。“我们企业认领了20个微心愿,深刻体会到‘微心愿、小心愿、大希望’的深层含义,今后将继续为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一位爱心企业负责人说。
随着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不断推进,齐河县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按需配套,打通服务少年儿童的“最后一公里”,让少年儿童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截至目前,齐河县各乡村“复兴少年宫”累计开展活动6000余场次,覆盖18万余人次,参与志愿者2万人次。
(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陈璐 记者 张双双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