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河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热闹非凡,学习戏曲、练习舞蹈、手工制作……各种有趣的学习课程让学生们乐在其中。 学生们欢声笑语的背后,是齐河县在推动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上所做的努力。作为山东省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齐河县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设立首批57个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实现乡镇全覆盖。通过多形式、多维度丰富少年实践基地,不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环境”。
扩充渠道丰富活动种类
微机室里,在孩子们的操控下,一只只小动物在电脑屏幕中奔跑起来;教室里,学生们全神贯注,操纵着手中的毛笔在洁白的纸张上一笔一画的练习;大教室里,戏曲老师优美的唱腔引起同学们阵阵掌声……每月不同主题乡村“复兴少年宫”课程开展,给齐河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学生们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整合资源做强师资力量
“闪闪红星,放光彩......”一阵阵优美的音乐旋律在齐河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内回响。放假期间,齐河县乡村“复兴少年宫”迎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圆梦川鲁”双实践项目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用过硬的专业知识为齐河县乡村“复兴少年宫”百余名孩子们带来生动的音乐体验课。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现在我能回到家,把我所学知识教给家里的‘弟弟妹妹’们,我认为十分有意义,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也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气儿。”大学生志愿者张雅轩说。歌声悠扬,琴声附和,通过对红色歌曲的现场演绎,志愿者们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感知革命斗争的艰辛,不断激励他们奋发图强,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绣球灯舞诞生于清代康乾年间,是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愿望。”走进祝阿镇乡村“复兴少年宫”,绣球灯制作艺人宋德福正在为孩子们讲述省级非遗项目绣球灯舞的来历、寓意、传承与发展,并现场向学生们展示绣球灯的制作过程。“通过乡村‘复兴少年宫’活动开展,能更好地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孩子们体验非遗,在非遗中获得快乐,非常有意义。”宋德福说。 乡村“复兴少年宫”建得好不好,教师队伍是关键。齐河不断壮大辅导员队伍,组织各界力量参与,招募由“五老”人员、民间艺人等120余人组成的22支兼职辅导员队伍,选拔180名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开展试点以来,共有120名“五老”志愿者、225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复兴少年宫”教学和管理,开展党史宣讲、卫生健康、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180场次。突出亮点打造教育阵地
自2021年启动乡村“复兴少年宫”山东省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齐河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制定《齐河县乡村“复兴少年宫”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县教体局、县财政局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列支专项经费150万加强保障,整合县工会、县关工委等部门在师资、项目等方面的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机制保障。 齐河积极扩充各类实践教育基地优质渠道,目前齐河建设有红色教育、德育教育、传统文化等6类19处实践教育基地,华店镇华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复兴少年宫”实践基地的各项娱乐设施、表白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复兴少年宫”的“约读书房”等都各具特色,组织近10000名青少年免费参观;各类劳动基地提供实践项目,开展面塑、剪纸、黑陶等各类项目161项,15000余名儿童受益。 齐河还在开展形式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社会多种力量参与共建乡村“复兴少年宫”。日前,齐河县晏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了“点亮微心愿”的志愿服务活动。前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收集特需关爱儿童“微心愿”60个,动员爱心企业、志愿者到现场认领。“我们企业认领了20个微心愿,深刻体会到‘微心愿、小心愿、大希望’的深层含义,今后将继续为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一位爱心企业负责人说。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梅介绍,随着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不断推进,齐河县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按需配套,打通服务少年儿童的“最后一公里”,让少年儿童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公益广告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