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团运城市委始终聚焦市委人才强市战略,立足共青团能为、可为、善为工作领域,发挥组织育人优势和实践育人特色,持续推进“引凤还巢 筑梦运城”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多月来,4000余名大学生在运城市各县(市、区)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区、青年志愿组织等1400余个实践岗位上,淬炼品质,增长才干,用青春年华定义奋斗华章,用理想信念擦亮青春底色。
强化组织领导走好实践活动“先手棋”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伊始,团运城市委遂即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小组,创新实施“体制化运作+项目化管理+全流程保障”工作模式,市、县一体联动,多元协同发力,推动“返家乡”工作组织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
面对青年学生社会历练不足、实践需求强烈的现实问题,团运城市委主动领题挂帅,认真履行责任,科学研究推出政企实践、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研学实践、兼职锻炼6种社会实践课题,让大学生在多种实践形式中不断贴近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同时,团市委举办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组织动员运城市各级团组织立足本地区实际,采取组织动员、媒体发动、典型带动等方式,协调对接310家单位、广泛征集1400余个实践岗位,招募4000余名返乡学子。
此外,团运城市委紧密围绕机关工作技能、基层工作方法、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意识等领域,开展大学生岗前培训60余次,提升人岗适配度。实践活动中,提供后勤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团市委成立工作专班随时关注实践活动动态,对实践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耐心解答,引导返乡大学生从被动参与到学有所成、劳有所获、获有所得。团市委还为80余名在市直单位实践的大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让单位放心用人、大学生安心工作。通过一系列全方位优化服务,体现运城尊才、爱才、留才的诚意,引导大学生在不远的将来归巢安家,反哺桑梓。
实施“六有套餐”走好实践路径“关键棋”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团运城市委锚定“为党育人”政治定位,成立328个临时团支部,分批组织1069名大学生到运城市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打造校内校外相贯通、教学实践相衔接的“大思政课”,使红色研学活动有质有量。其间,运城市盐湖区组织79名大学生实地参观了河东池盐博物馆、盐池22号堤埝、运城博物馆等地,探寻了盐湖深厚人文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在追寻领袖足迹中厚植乡土情怀、凝聚奋进力量;河津市组织50余名省校合作返乡大学生深入该市档案馆、赵家庄街道三兴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通过感受城市发展印记、与革命历史“零距离”接触,激励大学生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的时代担当;平陆县开展了“传承红色精神,绽放优秀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在赓续红色基因中强化党性教育,激发返乡大学生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思想政治引领有章有序。团运城市委通过开展团十九大主题宣讲,组织化学习、分众化引导、“青年化”阐释,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本身有机结合起来,引领返乡大学生全方位了解家乡,投身家乡建设。团市委组织开展运城市优秀青年先进事迹报告会,7名青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各自在平凡岗位上敬业奉献、接续奋斗的青春故事,通过榜样力量进一步激发运城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进取的力量和干事创业的斗志。
助力乡村振兴有声有色。团芮城县委以“青春兴晋”为契机,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了 “青春作笔 绘梦家乡”乡村墙绘活动。大家发挥特长和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书屋、社区卫生服务等为创作主题,将一幅幅主题鲜明、栩栩如生、富有乡村气息的墙绘艺术融入古朴乡村,一笔一画勾勒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绚丽画卷。与此同时,新绛县组织新媒体专业的返乡大学生开展了 “青春直播 助农有我”活动,推介家乡农产品,线上浏览量达1.2万人次。河津市开展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124名返乡大学生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中心任务,深入各村开展调研并形成报告,发挥以研资政作用,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华章。
深化市校合作有力有效。来自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的30余名师生赴夏县调研学习智慧农业发展与桑蚕历史和文化知识,并通过讲党课、关爱留守儿童、赠书等志愿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夏县籍大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团夏县县委积极对接,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仅是运城共青团深化省校合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团运城市委依托 “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载体,相继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高校,就学术调研、文化研究、支教合作、实习实践、成果转化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截至目前,运城市开展共建活动40余次,达成就业意向518人,签订合作协议4份,为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志愿服务可圈可点。聚焦基层治理、赛事举办、生态保护……实践中,返乡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运城市树立起一道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26名返乡大学生在运城市政务服务大厅主动学习不动产、税务、社保等政务服务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芮城县组织40名返乡大学生,分成检录签到、停车引导、会场布置、辅助裁判4个小组,为“圣天湖”公开水域游泳比赛提供全过程志愿服务;垣曲县组织60余名返乡大学生在亳清河沿岸开展“保护母亲河”净滩行动,捡拾垃圾30公斤,清理河道及周边路道5公里,用实际行动做护河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
爱心托管服务有情有爱。暑假里,万荣县委、县政府集中办公区和移民搬迁安置点第一批公益课堂“开课”,这是团万荣县委开展的“青春育人链条课堂”公益服务活动。6名师范类专业的暑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定点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和爱心陪伴等志愿服务。暑假期间,针对青年职工上班难、看娃难的“两难问题”,团运城市委依托“青年之家”、社区青春行动示范点、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等团属阵地,招募428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该市67个点位为3946名儿童提供暑期托管志愿服务。托管服务除课业辅导外,还开设红色教育、手工制作、少年科普、安全自护等多样课程,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假期。
做到三个注重 走好实践成效“长远棋”
注重青年人才储备。团运城市委实施“大学生兼职团干部”选拔计划,探索符合共青团特点人才选用方式。运城市共选配108名运城籍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团组织兼职任职,对外宣传运城市情市貌、优秀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内开展基层团务、“智慧团建”等工作,为在外大学生服务家乡再添新渠道、基层团组织改革再添新成效。
注重家国情怀培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万荣县组织开展“览文化旅游新景 悟万荣发展新路”主题教育实践研学活动,引导返乡大学生感受家乡变化,增进对家乡的认同感。永济市开展“给家乡提一条建设改进意见”“我眼中的永济”主题征文等活动,引导返乡大学生参与家乡发展,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盐湖区组织开展“返家乡”大学生“回家乡VS去远方”主题辩论赛,引导返乡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
注重先进典型选树。团运城市委坚持典型选树在一线的理念,深入各实践岗位挖掘先进典型,丰富培树题材,并在团属阵地开设宣传专栏,定期刊发典型事例和实践心得,用青年身边事感染身边青年人,让“小人物”发挥“蝴蝶效应”,让昂扬的精神面貌蔚然成风。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院的张全喜发挥所学所长,撰写出具有科学性、科普性、可阅读性的盐湖水系调研报告,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在外学子赴盐湖开展实践调研。
青春返家乡,筑梦正当时。团运城市委书记任伟娜表示,接下来,团市委将继续深化“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建设,持续融入市校合作大局,努力提高返乡大学生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度,积极构建让广大学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长效人才工作体系,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运城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编辑:王艳兵
作者:李云霞
来源:山西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