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3天解决 大事7天回复
“现在门前的路老平坦了,走在上面心里特高兴!今天到镇里办事,特意来这儿表达一下心情!”11月15日,盘锦市大洼区西安镇网格中心“诉·求”服务平台前,小洼村村民姚洪真、赵志军两人拉着李春良主任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
今年6月末,也是这几个人到这里诉苦:村路基本铺上是黑色路面了,就他们8家门前的路没铺好。原来,在整村推进的宜居乡村建设规划中,因姚洪真等村民门前的路况良好,就没有纳入建设中。“从村里最好的路变成最差的路,实在想不通。”接到群众诉求后,西安镇党委、政府经过调研,最终拍板:修!8月中旬,经镇里协调投入建设资金20余万元,为这8户人家门前铺上了黑色路面。
西安镇是盘锦市建设基层“诉·求”服务平台的试点单位之中。2014年,盘锦市在大洼县(今大洼区)西安镇、盘山县甜水镇、双台子区辽河街道、兴隆台区新工街道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羊圈子镇,启动了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并于当年在全市推开,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回应群众诉求不及时、大量社会矛盾上交等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盘锦市在基层建设的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实现了“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办结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同时在诉求解决上推行时限制——小事3天解决,大事7天回应。
在服务平台机构设置上,主管单位盘锦市委政法委颇具匠心:由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主任,负责平台日常管理和统筹信息的分流指派、协调处理、跟踪管理、建立档案等工作。设专职副主任两名,由综治委员和选聘的退休老公安、老法官、老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等“区域贤能”担任,进驻调解室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协助主任分管群众求助事项,组织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及协调督办相关单位服务事项落实。工作人员均选聘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大学毕业生或在职人员担任,负责365天全天24小时轮流值班和信访、求助受理、跟踪、建档等工作。
群众“诉·求”服务平台运行以来,确立了三大职能机制。一是矛盾排查机制。在村、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设专兼职信息员,即网格管理员,建立日排查制度,每天对辖区内重点人员、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等,随时发现、随时报告、及时处置。二是诉求处理机制。通过设立“乡镇(街)日报直通车”、辖区便民服务专线电话、“110”警情联动处理机制、“平安365”信息网络平台、QQ群、微信、舆情监控室等,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求助。三是研判评估机制。依托村(社区)网格信息员、乡镇(街道)“诉·求”平台,每天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逐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每周组织分析研判通报会,建立起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信息研判评估机制。
群众“诉·求”服务平台的设立,使盘锦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群众“诉·求”服务平台自运行以来,平均每年解决基层群众诉求上万件,做到了“群众诉求全天候有人听,群众求助全方位有人应,群众困难全覆盖有人帮”,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乡、街)、矛盾不上交”,为盘锦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全域化美丽家园、多元化幸福驿站打下了坚实基础。
年初以来,盘锦市为加快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始推行“两委两中心”基层治理模式。据了解,目前盘锦市各区县、经济区等单位按照最新修改的《关于推进街镇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均已完成各项基础工作,“诉·求”服务平台职能全部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各级网格、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已于9月底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