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在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冉庙村,提起丁大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丁大姐本名丁玲,今年60岁,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有着皖北人特有的爽快和豪气。丁大姐生在冉庙、长在冉庙,年轻时候还是冉庙村接生婆,也正是这样的渊源,冉庙村老老少少看见丁玲也都习惯了喊她一声“丁大姐”。

丁大姐(左二)与冉庙乡工作人员交流近期工作。人民网 王锐摄
“都认识我,也都觉得我办事公正,邻里之间遇到点问题,也都喜欢找我说。”随着农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丁大姐接生手艺没了用武之地,一副热心肠倒是随着年纪与日俱增,谁家婆媳闹了矛盾,哪户人家盖房红了脸,只要丁大姐到场,一定能给个大家都满意的答复。
在颍东区,像丁大姐这样的乡贤能人近年来越来越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管家”。
有事就找“红管家”
在冉庙村村委会,丁大姐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但丁大姐很少坐在办公室里。
“坐屋里我不习惯,村里人有啥事都直接给我打电话。”丁大姐开玩笑说,这些年来,她接到的电话没有五万次也有三万次,通常村民一个电话,不出十分钟丁大姐就赶到现场,“都是乡里乡亲,又信得过我,何必让大家因为小矛盾红着脸。”
今年春节前夕,冉庙村两户村民因为新房下水道设计闹了矛盾,在所属地网格员难以劝说的情况下,两户人家一致同意找丁大姐来说理。“我们农村居民,大多不太计较一点利益得失,更多时候还是挣个面子,要个尊重。”长期从事居民矛盾调解工作,丁大姐对于化解邻里纠纷,有着自己的理解,“最核心的,就是找到双方都信任的那个人!”经过丁大姐近半个月的耐心调解、轮番说理,两户人家终于放下争执,和和气气地坐在一张桌上吃了顿饭。

冉庙乡为村民制作了印有“红管家”联系方式的连心卡。人民网 王锐摄
如今,丁大姐说事的经验已经被复制推广到整个冉庙乡,像丁大姐一样,在村民中有威望,能说得上话的“五老”人员,已经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冉庙乡各村两委也积极组织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成为兼职“红管家”,在乡村治理的最前线发挥关键作用。
为充分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村组、每户家庭,让“微治理”迸发大能量,颍东区在冉庙村先行先试,在“丁大姐四方说事”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党建+四方说事”为载体的“红管家”理事会,明确“管家管事、五老调事、支部说事、群众议事”职责,发挥“红管家”网格员的作用,通过宣传、排查、走访、帮扶、调解将基层治理触角伸进每一个网格、每一户。
“最开始的代表人物只有丁大姐,但乡里发现,依靠村民自己说事的模式可以推广,就在别的村子里复制,逐渐涌现出一批‘张老师说事’‘兰校长说事’等品牌。”冉庙乡组织委员孙秀介绍,“五老人员”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年轻村干部不具备的优势,更熟悉村情人情,为了发挥“五老人员”特长优势,同时弥补基层乡村干部人数不足,冉庙乡将辖区内七个村子划分成154个网格进行管理,邀请乡贤能人与村干部一起成为网格治理的“红管家”,还给每家每户发了填有“红管家”联系方式的连心卡。“在吸收乡贤成为兼职‘红管家’后,乡里对村民的需求动态掌握更加充分了。”孙秀说。
微治理迸发大能量
随着“红管家”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红管家”也逐渐延伸出在调解村民矛盾纠纷以外的其他功能。
爱心助力、公益活动、政策宣传……“红管家”既是网格员、宣传员,也是帮扶员、调解员、督导员,发挥了在“管家吹哨”微治理中的桥梁作用。
东平社区开乐巷全长432米,环境曾经“脏乱差”,两年前经过治理,小街巷面貌焕然一新,小巷内的居民徐先生就见证了“红管家”为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看到红色马甲就知道‘红管家’来了。”徐先生介绍,“红管家”经常与小巷内的居民住户唠家常,有时还帮着老人打扫卫生,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及时帮大家解决具体问题。
“红管家”的贴心服务也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在颍东区曙光北巷的醒目处,挂着一块启事牌,这是由颍东区文明办统一印制的“红管家”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公示牌。牌子上印有“红管家”刘庆的照片及手机号码等相关信息。这里的群众遇到什么麻烦事,只要拨打牌子上的电话号码,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
住在小巷里的老人钟爷爷介绍,800多米长的曙光北巷,却有两家物流公司,还有个粪便处理池。以往,小巷内车辆拥堵、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常事,在有了“红管家”之后,垃圾丢弃、乱张贴小广告的现象锐减,“这些年轻人办事特认真!”钟爷爷说。
深入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困,帮助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忧心事,是“红管家”的工作宗旨。如今,颍东区依托全区1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动“红管家”走进乡镇农村、集贸市场,收集民意、列出清单,传达民声、办好实事,实现“家家都有‘红管家’,人人都是‘红管家’”。
(责编:黄艳、张磊)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