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楚英才丨畜禽健康守护者
毕峻龙,男,汉族,中共党员,昆明宜良人,现年36岁,2012年9月参加工作,兽医专业博士,楚雄州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现任楚雄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疫病防控研究和应用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奋战在动物疫病防控一线,成功参与阻击多种动物疫病,为保障全州畜产品安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入选第七批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18年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农村部“中国兽医流行病学培训项目”。2020年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和“彝乡科技领军人才”,2021年获得中国兽医协会“杰出兽医——基层标兵”提名奖。先后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它奖励和表彰7项。
刻苦钻研,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10年来,毕峻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本领。他参与团队在云南省首次分离获得了猪蓝耳病毒流行毒株,通过分子细胞学实验揭示了Mx1蛋白能够有效抑制猪蓝耳病毒增殖,发现并报道了活化激酶C受体蛋白是猪蓝耳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一个新靶点,证实了整合素连接酶和整合素β1在猪蓝耳病病毒中扮演重要角色,总结提出了ILK/RACK1/PKCα/NF-κB信号轴可能是猪蓝耳病毒致病新机制的假设。通过系统地研究猪蓝耳病毒关键基因近十年间的变异特征,提出了云南流行毒株分为3个主要基因型的理论和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得到中国病毒学论坛的推介,为猪蓝耳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补充。目前,该同志和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的一种微量化、一体化、自动化和集成式的分子诊断系统取得突破,在《中国兽医学报》《Veterinary Microbiology》《Gene》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申报“全自动核酸提取扩增检测一体化反应管及柱式检测卡”“相变石腊作为柱式检测卡的试剂分隔结构的应用”等专利18项。毕峻龙同志及其团队研制的傣药方剂“黄氏蓝瘟康”,先后在云南、四川、上海的7个地区开展区域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了2020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
脚踏实地,业务工作实绩突出
毕峻龙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始终奋战在动物疫病防控第一线。2013至2016年,他和团队在楚雄州全州范围内推行动物防疫“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和“321”生猪免疫新技术,有效降低了畜禽免疫过程中的副反应,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效率。2016年,和实验室同事一起建立了实验室“流水线操作方法”,将效率提高了3倍,并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在全州10县(市)兽医实验室推广应用,提高了全州兽医实验室检测效率。2017年,组建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平台,建立了18种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完善了楚雄州动物疫病风险防控预警预报体系,积极推进县级实验室能力建设,指导全州11个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了省农业农村厅考核认证,使全州动物疫病监测诊断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响应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一线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毕峻龙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于2015年至2018年到国家级贫困县武定县白路镇平地村委会驻村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从驻村第一天开始,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扎实工作,牢记职责使命,一心一意抓扶贫,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三年多来,他积极配合村委会和其他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在中低产田地改造、种植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培植、标准畜禽养殖场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累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扶持资金216万元,为平地村委会新建农田排灌沟渠375米,配套机耕路8900米,水窖6个850立方米,喷灌工程60.82亩,架设输电线路523米,解决了1145亩耕地用水难、100余户农户种养无技术、产出低等问题,累计创增收30余万元。
倾囊相授,躬身践行“传帮带”
工作以来,毕峻龙先后被聘为云南农业大学兽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楚雄师范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和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十余名兽医硕士及数十名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教学实践、毕业论文及教学生产实习,受到高校师生一致好评。他经常深入基层,通过专题报告、技术讲座和现场培训等形式,培训养殖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培养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120余人,为全州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人才支撑。